March 31, 2010

[書摘分享] “轉個彎,一樣有路走 – 讓孩子自信過一生” (Hide or Seek)

玲玲 2010/01/23

前言: 這是Focus on the Family 的創辦人 James Dobson 的書,雖然他很有名,這卻是我第一次讀他的著作,書中對父母面對孩子心態的剖析及掙扎十分真實,並實際的提出解決方案,實在是本值得閱讀的書籍。

書摘:
 作者先說明,在我們的社會裡,人的價值只保留給某些嚴苛標準的人 (例如美貌與聰明),因此連小孩都能在這種體制下感受到自己是否有價值。此書之用意是要幫助父母和老師教養出自信、健全的孩子。最後點出真正的價值觀是神本主義。所以父母對孩子最有價值的貢獻是,培養孩子對上帝有真實的信心;知道宇宙的創造者認識他生命中的每一事,讓孩子心中因神而得真實的滿足。

 他提出建立自信心的四個策略:
1. 營造一個保護價值觀的環境: 做父母師長的我們要真實面對自己心中對這孩子的感覺。我們對孩子的看法藉由我們的言行舉止會大大影響他對自我的看法。孩子若相信我們愛他、尊重他,就比較容易接受自己的價值。

2. 拆除價值觀炸彈: A. 慎選孩子們所接觸的媒體,挑選適合他們年齡的活動。雖我們無法讓孩子跟這個世界隔絕,但也不需要把孩子交給那些心靈殺手。B. 教導孩子不要常常自己貶損自己。C. 幫助孩子截長補短,加強自己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弱點。D. 培養孩子具競爭力。

3. 正面積極做父母: A. 確認我們的態度與動機,做不傷自尊心的管教。B. 留意孩子課堂上的學習狀況。C. 父母學習放手,讓孩子逐漸學會負責任。D. 積極地以言教和身教來教導孩童彼此相愛和互相尊重。

4. 為青春期做準備。


書中令我心動的內容及感想:
1. 孩子,我永遠以你為榮 ----- 他的孩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永遠重要,並不受他在球場上的表現好壞所影響。 當孩子球季時表現好,他以孩子為榮,他確信即使孩子不會打球,他同樣也會以孩子為榮。
--> 這讓我想起一件令我刻苦銘心的事。我兒子很小時,因常咬人、打人,我遭受許多責難。記得有一次,因他的犯錯我被責怪時,我清楚地知道他會改,我會以他為榮,即使他現在是如此,我決不要也不會因我得受傷而去傷害他。我很感謝主,我在那次的反應,令我下定決心,我要靠主帶著這孩子往前走。當他滿四歲時,終於有很大的突破,雖然現在五歲的他仍會犯許多錯誤,但我的心態已經健康平穩多了。

2.父母不能把孩子當成一件代辦事項,常常在忙碌的時間表中,往往很少對孩子付出實際的關懷。結果是,忙碌的生活造成疲憊,疲憊導致易怒,易怒帶來冷漠,冷漠讓孩子以為自己不被真心關愛和尊重。
-->這很提醒我,我雖然很愛孩子,但因我生活裡的事情太多,智慧語能力都有限,所以我真正給孩子的時間很少。目前正在改善中,願質與量都能增加。

3.給孩子工具去克服障礙。截長補短是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工具。父母的責任是幫助孩子找出他的長處,盡可能把這些長處發揮出來,得到肯定自我的成就感。….作者建議父母謹慎評估孩子的長處,選擇一樣我認為他最有可能發揮的技能,盯著他走過學習的起步階段,就是要他學會。….不要讓惰性攔阻我,一定要幫助孩子培養出能建立他自尊心的專長。
--> 看見這段內容,我心中就是感謝神,感謝他憐憫我—這位因需要神智慧教養孩子而受洗的母親。至少到今天為止,神讓我知道我孩子目前專長建造的方向以及如何在他們可進步的事上幫助他們。

例如: 我現在八歲的女兒,中文很好 (神給他好的記憶,神又要我在他三歲開始就教他中文聖經,目前中文聖經大約80—90%的字都認得。) 另外,有人為他發過預言,說他會有寫作的能力。我觀察後發現,他是個心細的孩子,畫畫及編故事都有都獨特的風味,所以我就在這方面常鼓勵他,也給栽培他的環境。至於他不喜歡運動的事,我就藉由他喜歡跳芭蕾舞讓他運動,也讓他經歷當有些不足處進步時的快樂。

至於我五歲的兒子,他天生運動細胞好,我特別在踢足球上鼓勵他。另外,因為我曾看過他在台上帶領敬拜的異象,再加上我愛唱歌,所以我常帶著他唱唱歌,也帶他每周去教會參加一次琴與爐的敬拜,讓他被聖靈澆灌,也習慣聖殿裡的敬拜。同時,針對他沒耐心、不紮實做事的情形,我就克制我的懶惰,每次挑一樣事慢慢與他磨,幫助他完成。像有一次我發現他寫自己的名字是隨便畫畫,為了讓他以後上小學後不用在寫字端正上辛苦,我決心要改掉他隨便畫葫的習慣,我約花了一周時間,每天要他好好寫出他自己的英文名字,擦了又寫、寫了又擦,等他能好好寫時,我們就結束這件事。至今,他已知道我要他寫字時要專心寫。

雖然我的孩子還算小,在教養孩子的路上,我還有許多路要走,但我真心慶幸十年前的選擇,因為知道自己需要神的智慧來教養孩子,決定接受耶穌的愛而受洗。這一路上,有了神的陪同,我不僅對生養孩子的困惑、害怕得到了解決,我自己也因神的愛,找到自己的身分地位 (identity), 終於可以享受生命的喜悅,盡而能將這喜悅與我的孩子們分享。

玲2010. Jan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